查看原文
其他

作为“视觉翻译者”的我们,设计不依靠灵感,靠逻辑

字体设计 2022-09-12
点击上方蓝字,把我设置为星标☆吧

今天,要和大家介绍中国广州的一个跨媒介视觉设计团队:another design。

他们收获过纽 约 ADC、ONE SHOW、纽约 TDC、东京 TDC、平面设计在中国(GDC Award)、HKDA Award 等多项国际设计奖项,同时是 2019 年国际平 面设计联盟 (AGI) 的新晋成员。在平面、多媒体、产品、摄影等多个设 计领域,another design 都卓有见地和成就。这是其官网 another-lab.com。

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其创始人兼创意总监――刘钊和詹火德的专访,分享他们对展览视觉设计的想法和经验。他们将自己视作展览的“视觉翻译者”,通过视觉呈现赋予展览在观众涉身体验前的第一眼价值。




2016 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为“无乐不作”,策展人意在批判当下的消费观念。(中文标题字,采用了汉仪字库的瑞意宋体,设计师是战国栋。)

Q:展览的视觉设计是如何开始的?你们会有哪些特别做法?

刘:其实做展览的视觉设计和做品牌设计没什么区别,都会有一些搜索、分析和解题的工作。

詹:“解题”就是去理解和消化主题。因为每一个展览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以及一堆阐述主题的文章,每场展览策展人的理解都不一样,所以我们会尝试揣测出他要讲什么故事、表达什么内容、有什么价值观,他的作品属性是怎样的,想要输出的东西是什么,然后通过视觉的方式“翻译”出来。这就是在做设计前,前期准备中非常重要的工作。

刘: 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展览主题的基础上做“翻译”。在我们的设计里,我们不会过多地强调风格或形式,而是思考主题和内容里更深层次的东西,然后用最合适的“手段”把背后的核心呈现出来。

詹:就像我们在学习写作文的时候,不是有“中心思想”这个词儿吗?其实我觉得很多事情,比如做展览,需要把握它的中心思想。我们非常有幸能接触到许多很好的策展人,他们都是有东西要传达的。比如“无乐不作”,这个展览要讲的就是讽刺享乐主义、消费主义、拜金行为,它主题的调性就非常明确,参展作品也是偏娱乐、偏调侃一点的,让人很清楚这个展览是要干什么,是以一个怎样的态度去讲一些事情。它不是非常严肃地批判,而是暗讽、自嘲,背后暗透着对这些价值观的不同意,但又没有办法改变,毕竟可能有的时候人都会陷入这些东西。所以我们以“纸醉金迷”的方式来设计展览的整体视觉形象。这就在于我们是否深刻理解了展览主题,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它想要讲的是什么,它要怎么讲、要讲给谁听。


Q:这个准备阶段一般会花多长时间?

詹:我们基本都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前期的“解题”和“翻译策略”上。理解完主题后,还要找可以翻译的对象、设计的策略等,所以时间是没有办法量化的。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讨论和尝试,有的时候可能你想到了,但试了之后才发现不对。在我们看来,这就是可能性的前提吧,在我们都不确定的情况下,才能找到很多的可能性。但是,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需要“翻译”的内容。


2017 年深港城市 / 建筑双城双年展,主题为“城市共生”,旨在探讨城中村与城市的发展关系,提倡城中村作为社会基层人群,其生活的空间和城市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,缺一不可。40 多位生活在广州、深圳、香港城中村和城市的普通居民受邀,以自己的方式书写展览名称、展览时间等文本信息。

Q:刚提到需要去“找可以翻译的对象”,这个被“翻译”的对象要怎样去识别呢?它会有哪些特殊之处?

詹:拿“城市共生”这个项目来举例吧,这样的主题其实很难直观地“翻译”。最核心的点并不是主题中的“共生”,我们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摸索、推敲,最后才得出一个概念,就是“不同”。城市要多元,要尊重不同,因为不同,才要共生。所谓的翻译对象,大概就是这样,一个比较能概括所有东西的点。


Q:“翻译”需要到什么程度?怎么判断所想到的“翻译”是最好、最合适的?

刘:看翻译出来的东西是否能把展览想传达的内容都完整传达出来,是否足够贴题。

詹:找到一个非常核心的“词”,然后把这个词视觉化,确定视觉形式感。我们总结的经验是,如果做出来的东西在内部有分歧的话,可能这个东西就不够好了;也有可能这个东西太好了,超过了自己的惯性。


Q:这种情况下,会采用这个设计吗?还是说,不断修改直到内部所有人都一致同意为止?

詹:这当中会带一些经验去判断吧,同时这也跟客户有着莫大的关系。首先,你得预判客户的接受程度,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去挑战客户,运用其他工艺制作展览物料。但前提是,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客户。


Q:所以“翻译”需要足够的经验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吗?所有展览都需要“翻译”吗?

詹:也不是全部需要,我们刚才说的是我们的方式。很多平面设计做出来不一定要有理由,可能就是因为好看,不一定肩负着想要表达什么的任务。很多展览是没有价值观输出的,它可能是“大杂烩”式的展览。例如设计周、家具展这类的展览,你费尽心思去解题,是没有必要的,它没有太多东西能翻译,用标题文字就可以把展览内容传达清楚。可能完全得从形式感出发,把展览作品放在主视觉上。设计师在这的作用可能就是把视觉处理得很好看。

刘:如果展览的主题性不够强,就从字体、图形、编排等视觉表现上做文章。


广州影像三年展是由广东美术馆创办的关于当代视觉艺术的展览。2017 年的展览主题为“复相叠影”,旨在鼓励大众深入了解纷繁的摄影与图像的实践,以更为开放、包容的方式把握摄影的概念,并探讨摄影和其他图像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一新话题。

整个视觉最核心的部分是黑白分隔的碎片字体――“复相”和“叠影”,我们用电脑软件使其重叠、拆分,生成一些随机、多变的字体图形,以呼应展览主题。至于展览的物料,结合品牌形象的语境来分析,最早的版本我们叫 1.0,它只是一个有固定图形的 logo,能被放在不同的地方,如卡片、海报上;到了 2.0, 我们设计了可变化的图形,这个图形不仅可被识别,而且造型更多元、有趣;而现在这个袋子,它可能就是一种形式,能附着在任何内容上,且让人一眼就识别出该展览(前提是在展览期间)。这种带有品牌形象的物料在我们看来就是 3.0。最终这个品牌的视觉核心,又或者说是视觉识别的核心,不是一个固定的图形,也不是一个变化的图形,也不是某种颜色,而是一种形式。


Q:视觉翻译的作用是如何在展览“复相叠影”上发挥的?可以以这一项目为例,聊聊制作展览物料的经验吗?

詹:我们从英文名字 Simultaneous Eidos(直译为“同时的理念”) 上解题,因为我们觉得英文名字更容易理解主题,这也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法。对于设计展或者艺术展,策展方在想名字的时候,中文名往往都会特别虚、特别绕,但英文名字就会特别直接,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先通过英文去理解主题。整个展览的主题阐述了摄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,其实就是共识性与平行空间的关系。比如,你为一个苹果拍摄了一张照片,拍摄出来的苹果与现实中的苹果其实是两种东西,你可能想通过苹果表达某些想法,但那是你自己的,苹果是苹果本身,所以拍摄出来的照片与被拍摄的客观物体有一个平行关系。这个苹果在这个空间是唯一的,你可以拍摄很多张,甚至多个角度,其他人也可以拍,每个人拍出来所要表达的东西不一样,但都是同一个苹果——这就是共识性。经过这么一番思考后,我们开始设计视觉。字体中的每一个小单元格都是那一个字的局部,通过很多个局部组成一个字,组合而成的字其实不是原本的那个字了,它变成了另外一种感受的东西。在动态图像里中文和英文的字体看似在一起,但其实是反向、平行的关系。至于展览的物料,包括环保袋、工作证、海报、邀请函等,我们都制作了一个系列。一开始,我们用展览的名字“复相叠影”设计了环保袋的外观,但主办方认为展览一结束,袋子就没有销售价值了,于是我们用美术馆的名字再次设计了袋子。我们还为现场展览制作了一个交互装置,让视觉和展览主题的关联性更强。


2018 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为“时间之风”。策展方希望通过摄影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发生的问题。

“时间之风”的标题字体,我们选择了风雅宋体字。因为这款字体的笔画粗细不一,当吹风机的风一吹,每个笔画的局部会有明显变化,不像黑体字,每一个笔画都是均等的,吹风机使劲儿吹都不能达到像宋体的效果。



Q:在 2018 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“时间之风”里,利用沙子制作的标题字体是怎样诞生的?

刘:策展人应用了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一句话:“现实就是抵抗”。意思是,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空间都是经历时间的变化而形成的,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种对抗。我们希望寻找出时间在现实生活中遗留的痕迹,于是将时间和沙子联系起来。在古代,沙子就是一种计时工具。我们用沙子做成字体,并利用吹风机,通过风吹沙,形成对抗的痕迹。在印刷上,我们用磨砂粉印刷海报和书的封面,还原出沙子的质感。


Q:关于动态字体,你们会一开始就预想到它的运动形式吗?

詹:其实我们不具备预想的能力,很可能一开始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,脑中有一个剪影,顺着这个方向再一步步深入,不断调整、修改和尝试,包括字体间的密度、运动的节奏等,才最终达到想要的感觉,就是往实现概念的方向去创作,但不是靠灵感,只是不断尝试而已。


2019 年深港双城双年展的主题是“城市交互”:城市与城市、 城市与人以及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交互系统,文字、符号、图形、视频、音频等信息通过数据这一载体在系统中流通,每个人既是数据的使用者,也是生产者。我们把“城市互动”理解为城市与数据之间的一种联动与交错,数据在其中呈现出城市不断的变化。通过采集城市中不同维度的数据,将其视觉化地分解和提取,并转译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符号,我们以数据实时更新的频率和短暂的性质,体现城市交互的即时性和既视感。

Q:你们是如何获得灵感的?

詹:我们好像从来都没有强调灵感这件事情。对于我来说,“灵感”是对艺术家而言的,他们在创作过程里需要灵感。我们把自己定义为“视觉翻译者”,所以我们是不靠灵感的。我们所有的创作都是来源于“解题”,思考怎样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,找出合适的视觉形式后再加以实现。这就好比调整投影仪的焦距,调到最好的时候就会定下来。所以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,我们并没有任何一个环节需要灵感。做设计的时候,或多或少,背后都会有一套逻辑,这种逻辑也许对很多设计师来说并不是必需的,有些人甚至觉得这一部分不重要。但事实上,设计好比一座冰山,它只露出了一处冰角,倘若你把底下的部分忽略掉的话,是不对的。我们要设计出一个看起来很好、很完整的东西时,背后就需要有一套逻辑、一个理由去支撑它。

刘:我们强调的是逻辑和推导,因为我们是在为客户解决问题,如果说明天要提案了,而我的灵感还没来,那怎么办?做设计不能只靠灵感。



本次的专访到此结束,下次敬请期待。另外该专访内容收录于《字现场》这本书,这是一本从专业角度对标题字「字体设计」进行解析的书。


这本书的其中一部分内容,是与专业创意团队的对话,探讨字体设计的逻辑创意。涵盖的内容点包括:“字体设计的目的”、“创意产生的来源”、“使用的设计工具”和“呈现与运用”。

今天是双十一,前天该出版社负责人找了我,想赠送给咱们字友个超大福利:2.7折。原价是258元,字友福利 2.7折后仅需 88元,就是时间是仅限三天。虽然时间短,但优惠非常大。

-
  入手地址    复制文字 ↓  
淘口令:/恭喜,上是后里他家看生么家说微乐《字现场》,复制这段文字打开淘宝app


这本书将会带领大家更加快捷、简易、直观地学习到艺术字体逻辑创意的目地和方法。更多介绍,也可复制上面口令后打开App。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设计标题字体,那这本书非常适合了。

****************

采访来自《字现场》,已获授权发布

@字体设计 编辑发布

他被称为日本设计界的“色彩魔法师”
标题字体:咱个头大,靠左边站
银奖名单公布!
他,曾任Spotify的品牌设计总监
必备工具!100个印刷加工案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